About Me

Hong Kong
"|" = Shift + \

Friday, November 17, 2006

八國聯軍還是少林寺?德甲廢除外援限額

  今屆世界盃,主辦國德國以一批年青球員掛帥,雖然只能屈居季軍,但總算一洗德國足球近年暮氣沉沉的形象。可是當回到德甲的新球季後,一向被視為保護本土球員的外援限額,竟然已全面廢除了。到底此舉是德國自掘墳墓,抑或會是「夏日童話」的延續?

外援限額失效
  提及到外援政策,自然不得不回顧波士文(Bosman)。
  因為原球會以轉會費不足為理由,1990年約滿的比利時乙組球員波士文未能離隊他投。波士文向位於盧森堡的歐洲法庭告狀,指控有關轉會規定違反了歐盟成員國之間的自由貿易協定。經過長年累月的訴訟後,法庭最終在1995年12月15日判波士文勝訴。根據這個俗稱「波士文條例」的判決,所有歐盟國籍球員約滿後,都可以從一家歐盟球會自由轉投另一家歐盟球會。更甚者,歐盟球員約滿前6個月內,可以與新球會草簽一份新約,避免要留待正式約滿後才急於尋找新合約。
  在波士文條例之前,各地大多數聯賽,甚至歐洲足協所舉辦的歐洲球會賽事,都會實施外援上陣限額(最普遍是最多3名),以保障本土球員的上陣機會。但在波士文條例的影響下,歐盟成員國的聯賽都不能違反歐盟勞工政策,因此所有歐盟球員都不能受外援限額影響上陣機會,導致保障本土球員政策出現無法挑戰的缺口。另一方面,約滿球員可以選擇自由轉會,導致出售青訓產品賺取轉會費的政策變得不可靠。阿積士在1995年藉一眾年青球員奪得歐聯冠軍,但之後十年間無力阻止青訓成果白白流失,到今天悲哀地退出歐洲頂級球會之列。
  當然球會不再重視本地球員青訓,只短視地簽下其他歐盟國家的約滿球員,也並非德甲所獨有的現象。不過德國本身的政經問題,卻可能令德國比其他國家更受波士文條例影響。西德在1990年夏天奪得世界盃冠軍,曾令人以為同年10月統一的新德國會持續強大。可是德東地區嚴重落後的基礎建設,卻拖垮了本來是西歐經濟火車頭的德西地區。再加上東歐的共產主義政權接連倒台後,不少廉價勞工相繼到西歐尋金,德國(尤其東部地區)基於文化傳統或地緣上的因素,成為了其中一個最大的「難民營」。早前史浩克04作客羅斯托克乙隊的德國盃賽事中,非洲血統的艾沙姆(Asamoah)受到當地球迷的種族主義色彩羞辱,某程度上也是因為外地人搶奪工作機會,激發起該德東城市的極端排外主義。

從「2+2」到「4+4」
  1998年世界盃中,德國選出一支平均年齡接近30歲的「老人兵團」,揭開了未來多年青黃不接的序幕。2001年4月6日,德東球會科特布斯成為首支排出11名非德國球員作正選的德甲球會,而且該季中亦經常排出超過8名外援正選,徹底宣布外援限額已經名存實亡。2003-2004年球季,德甲外援比率去到最高峰的55.4%。不少德國球會為了節省班費,起用一些二、三流外援,不但無助提升聯賽水準,更扼殺了年青球員汲取經驗的機會。也許因為已跌至谷底,促使到德國聯賽有更大的動力,去接受一套全新的政策。
  2005年4月21日,歐洲足協52位成員一致通過,採取保障本土球員青訓的政策,以彌補波士文條例所帶來的後遺症。在這項決議之前,歐洲足協已經一再讓步,只要各球會的外援能在本土聯賽註冊成功,就不會在歐洲賽中限制出場資格,變相乾脆不管國籍問題。新決議的措施,反而是規定各球會要有若干數目的青訓產品,才合資格參加歐洲賽事。儘管這項措施已沒有觸及敏感的上陣限額問題,但為免車路士、巴塞隆拿等盡收天下兵器的富豪球會,又再採取法律行動挑戰,故此寬限至2006-2007年球季才開始實施。
  近年不斷流失球星的德甲,也在去年12月通過新政策,把原來最多5名非歐盟球員上陣的限制廢除。從2006-2007年球季開始,所有德國聯賽球隊排陣時,不必再考慮國籍問題。取而代之的是,每間球會都要遵守「2+2」政策。所謂「2+2」政策,就是必須擁有2名在15至21歲期間效力本球會最少3年的球員,以及另外2名在在15至21歲期間效力本土聯賽最少3年的球員。「2+2」政策會在2007-2008年球季增至「3+3」,以及在2008-2009年球季增至「4+4」,做法與歐洲足協看齊。
  新政策或許出於善意,但當初公布後不久,不少人都質疑有多少成效。有資格參加歐洲賽的球會或許還可以籌集到多點資金,但對於那些中小型球會來說,德甲低迷的叫座力似乎無助他們招攬高質外援。法蘭克福主席布魯哈根(Bruchhagen)曾經狠批新制度,認為這等於助長拜仁慕尼黑等勁旅收集更多外援,加劇弱肉強食。而且新制並沒規定年青球員必須上陣,或會鼓勵中小球會為了花更多錢去羅致外援,而只用極少資源去勉強註冊不入流的年青球員充數。德國報章《體育圖片》就曾開玩笑,表示一間德甲球會理論上派11名玻利維亞球員正選上陣也沒問題。

本土球員的小陽春
  德甲在一片「發展中國家俱樂部」的聲音下迎接新球季,但預言似乎不見得十分準確。也許德甲的叫座力真的太差了,即使外援限額廢除了,18間德甲球會中也只有2間能夠受惠。最多非歐盟球員的漢堡有7名,多蒙特有6名,即使紐倫堡、利華古遜、史特加甚至科特布斯也僅僅5名,當中還有不少是來自巴西、阿根廷的外援。若果點算青訓產品數目,多蒙特及哈化柏林本來就多到可以另組一隊,班霸拜仁也有8名之多,即使漢堡上季只有拿斯(Laas)是自己培訓出來,今季也總算從青年軍提拔了不少新人。
  當然德甲本身仍有不少來自其他歐盟國家的外援,新秀也不一定就是代表德國的。土耳其人作為德國國內最大的少數民族,近年來一直都有借助德國的青訓系統。經常渴望到英格蘭尋根的夏格維斯(Hargreaves),也會被點算成拜仁本身的青訓產品。不過史浩克04近年大灑金錢也換不來相應成績,今季則一口氣提拔6名新人。而本身已夠多青訓產品的哈化柏林,今季也有5名新秀。或許重用年青球員,也只不過是財力有限之下的權宜之計,但這總算替德甲增添不少生氣。
  值得留意的是,升班馬亞琛24人大軍中有18名德國球員,以75%的比率冠絕德甲。他們不但一度進佔榜首19小時,甚至連其中兩名外援也長期在德語國家生活。擁有19名本土球員的法蘭克福,不但晉身歐洲足協盃分組賽,更是直到上仗才被拜仁打破今季德甲不敗身。他們甚至提出要招攬更多鄰近地區的球員,實現更徹底的本土化。雲達不萊梅賽和巴塞隆拿的歐聯賽事中,除了巴西外援迪亞高(Diego)及拿度(Naldo),其餘9名正選都是德國球員。即使球星如雲的拜仁,在德甲也不敵這支「二線國家隊」。
  當然一線曙光不能證明長遠的成功,德甲球會固態復萌重用外援並不稀奇,而且年青球員能否好好成長也實屬疑問。體育總監森瑪(Sammer)向德國足總提交促進德國年青球員發展的方案,建議成立一些培養人才的精英學校,確保德國足球的可持續發展。相比於西甲球會最多可註冊3名非歐盟球員,意甲球會買入一名非歐盟球員前要先賣出另一名非歐盟球員,以及英超非歐盟球員的國家隊上陣率要達到75%才能拿到工作證。德甲今次走前了一步,到底會成為革命的先行者,還是只不過淪為實驗失敗下的犧牲品?或許還要更多的時間才能蓋棺定論。

No comments:

Total Pageviews

Popular Posts

Latest Comments

Last Updated Posts

Search This Blog

Followers

Ads

自訂搜尋
Powered By Blogger